環境污染的分類:
按環境要素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聲污染、農藥污染、輻射污染、熱污染。
按屬性分:顯性污染,隱性污染。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電磁波污染等)固體廢物污染、液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釋:
陸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很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等人類的第一號敵人。
海洋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
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
空氣污染:是指空氣中污染物的濃 度達到或超過了有害程度,導致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存和發展,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放出的一氧
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疾病。
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噪音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噪聲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并干擾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現象。
放射線污染:是指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
環境污染治理原則:
1、防治結合,以防為主。在防的方面,加強環境規劃和生產管理;在治的方面,考慮各種治理技術措施的綜合利用。
2、技術和經濟結合。制定綜合防治方案,考慮技術上的先進性和經濟上的合理性。
3、人工治理和自然凈化相結合。充分利用自然凈化能力,確定經濟合理的排污標準和排放方式,盡量減少人工治理節約治理費用。
4、發展生產和保護環境相結合。在發展生產的同時,加強資源管理,防止資源浪費,并通過改革產品設計、工藝和設備,實行綜合利用,實現企業的環境綜合治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處置量。
環境污染治理程序:
1 進行環境狀況的調查研究,確定主要污染問題和防治方向;
2 確定環境目標,劃定不同區域的環境質量等級;
3 估計區域環境容量;
4 根據環境容量,確定發展生產與保持環境質量的全面規劃,確定排污標準;
5 對超過區域環境容量的排污量,利用自然凈化能力并采用多種防治措施加以消除;
6 加強環境監測和監督以及環境質量評價工作。